兰州维动成立于2006年10月,是一家主营网页设计与制作,微信公众号开发,微商城,电子商务,政府门户网站、集团公司官网及站群、销售及服务业务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公司.
甘肃兰州市城关区焦家湾路260号天运小区A栋1002室
如何分辨:你的独处是能力还是障碍?
- 发布时间:2018-10-10 11:05:33
- 发布者:lzwd
- 浏览:0次
一提到 “独处”,人们习惯性把它与 “社交” 相对。事实上,会独处的人,并不代表他没有社交能力;同样,不善于社交,也并不代表你适合独处。那些既不能在社交关系中游刃有余,又无法真正独处的,大有人在。
你又怎么能确定,自己对独处的热衷,不过是某种意义上的孤僻 ?
精神分析师 Winnicott 认为,拥有独处能力是个体情感成熟发展的重要指标。然而数字时代的独处并非从前那般容易。并且,就像我们已经无法把知识、技能、情感与多巴胺分辨清楚一样,我们也越来越难分辨,什么才是独处。
在我们的的话题留言中,更多的朋友也是把独处放在社交的对立面。这很正常。人格心理学家 Burger 早前编制了一套 《独处偏好量表》( The Preference for Solitude Scale,PSS ),该量表包含 12 个条目,你可以试着做一做。拿出一张纸,或者在手机备忘录中,把你对每个选项的选择记录下来。
①
A.我很享受和人们在一起
B.我很享受独自一人
②
A.我尝试去计划我的一天,以便为自己保留私人时间。
B.我尝试去计划我的一天,以便能与别人一起做事。
③
A.职业规划中,我希望能在工作中认识有趣的人。
B.职业规划中,我喜欢在工作时有时间独处。
④
A.当我和很多人一起度过好几个小时之后,我通常觉得备受刺激和充满精力。
B.当我和很多人一起度过好几个小时之后,我通常很渴望离开独处。
⑤
A.对于我来说,独自度过的时间经常是很有效率的。
B.对于我来说,独自度过的时间经常是浪费掉的。
⑥
A.我经常有强烈的离开现状去独处的欲望。
B.我很少有强烈的离开现状去独处的欲望。
⑦
A.我希望去有很多人和活动的地方度假。
B.我希望去很少人和十分平静安宁的地方度假。
⑧
A.当我要度过一些独处时间的时时候,我会觉得很无聊和不快。
B.当我要度过一些独处时间的时时候,我会觉得很高效和愉悦。
⑨
A.如果我要坐几个小时的飞机,我会希望能够坐在能愉快聊天的人旁边。
B.如果我要坐几个小时的飞机,我会希望能安静度过这段时间。
⑩
A.和别人一起度过的时间经常是无聊和无趣的。
B.独自一人度过的时间经常是无聊和无趣的。
⑪
A.我有和别人相处的强烈需求。
B.我没有和别人相处的强烈需求。
⑫
A.很多时我有时间就会离开现状然后独处。
B.我很少会花时间去离开现状然后独处。
以下是每道题相应的得分项,选中得1分。
这些题中,如果你的选项与下方答案相符,则记 1 分。Burger 曾以该量表在 1995 年对美国大学生进行了调研,最终,男性平均分为 5.37 分,女性为 4.52 分,总体平均分 4.87 分。
① – B ② – A ③ – B
④ – B ⑤ – A ⑥ – A
⑦ – B ⑧ – B ⑨ – B
⑩ – A ⑪ – B ⑫ – A
得分越高代表向往独处;得分越低代表向往与人交往。你可以据此测试关于自己的偏好。Burger 先后又设置了两个实验,均证明,在量表中得分高者更愿意独处。
但请先别急着对自己下结论,要知道,这样的测试一开始就把 [ 独处 ] 和 [ 交往 ] 直接对立起来。这种做法既定了一个前提:你要么喜欢独处,要么喜欢社交。
难道就没有既喜欢独处又喜欢社交的人?又或者,难道就没有那种既害怕独处又害怕社交的人?
当然有。在数字时代中,既害怕独处又害怕社交的的大有人在;对社交和独处都欣然向往的人,也不少。
在Burger 的基础上,Cara Nicol 于 2005 年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又编制出了 《交往动机量表》和《独处动机量表》,这两个量表下分别又有两个分量表——自我决定量表及非自我决定量表。结果证明:
自我决定独处和与人交往对个体的自我悦纳、 自我成长及与他人的积极交往有正向的影响;而非自我决定的独处和与人交往则与社交焦虑、亲密关系体验中的回避和焦虑这 3 个变量呈正相关,表明其对个体的情绪情感有消极的影响(《积极独处及其心理学意义》戴晓阳、陈小莉、余洁琼 ,2011)。
包括 Nicol 在内,中国的陈小莉、余洁琼也做了相应的测验。都证明了:影响人们独处或者与人交往的内在动机才是决定个体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并且,[ 独处 ] 和 [ 孤僻 ] 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人格特征。
按照 Nicol 的分类,我们所面临的独处,至少分为非自我独处和自我独处。其中,非自我独处大多是因为在人际交往时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害怕等情绪,从而被迫选择了独处;自我独处相对来说又更加复杂。
基于 Nicol 的观点,《积极独处及其心理学意义》将 [ 自我决定独处 ] 再次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较低级的情感方面的需要,享受这种独处状态下的安宁、舒服,所以这类人宁愿远离他人、逃避社交,通常就是人们所说的 “孤僻”;另一类,是因为某些高级的需要,例如自我成长、自我修复、独立思考、发现创造的需要,这一类人在独处时常伴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拥有某种既定的目标,比如通过独处帮助个体进行自我认知、激发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至少面临三种独处:
① 因为对人际交往产生紧张、恐惧、害怕等情绪,被迫选择的独处;
② 因为情感方面的需要,远离他人、逃避社交,享受独处状态下的安宁、舒服,也就是所谓的 “孤僻”;
③ 为了自我成长、自我修复、独立思考、发现创造等需要而主动选择的独处;
在众人面前,人们会不由自主认为有必要约束自己,或者可以塑造一种面对他人的形象,用以适应所处社会及环境。在这种情况,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言行举止受到所有人的监视。而所谓独处,能够让人从这种 “监视” 中解脱出来,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做真实的自己”。
社会学家 Goffman 说,当你不需要人际交往,比如不需要打招呼时,说明你正在独处。
而数字生活似乎更加复杂一些,你可以脱离人群,脱离人际关系,不打电话,不发短信,不发微信、微博……但 “社交媒体” 作为一个名词时,判断你是否能够独处的界限变得愈加模糊了。
你可能不会出门,不会发出哪怕一条朋友圈或微博,甚至都不会为谁点个赞。但你仍然附着在社交媒体中,翻看每一条朋友圈、刷新每一次热门新闻、直播……
因此,《积极独处及其心理学意义》当中对于独处的定义,似乎更符合当下的数字时代:
独处是指个体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处于一种与他人没有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状态。
基于这个基本概念,再结合刚才的三种独处,我们只能说,当我们为了自我成长、自我修复、独立思考等目的,主动选择积极地独处时,独处才是一种能力;不要枉然把因为社交恐惧而被迫选择独处、因为逃避交往而贪图独处的安逸当做能力。对于后者,交给我们的问题应该是——如何面对。
至于如何做到积极地自我独处,以及如何面对非自我独处和孤僻的状态,又是两三个需要单独讨论的大命题。如果你感兴趣,我们之后一一说明。你也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留言,告诉我们你的经验或经历。
本文参考:
① 《 积极独处及其心理学意义 》,戴晓阳、陈小莉、余洁琼,《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年06期